五龙宫宫观遗址(资料图片)
五龙宫全貌。张婧摄
五龙春晖。周少波摄
天、地二池,一圆一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张婧摄
锦绣武当。于文斌摄
■ 泽元 段吉雄
五龙宫,全称兴圣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北面,坐西朝东,背靠灵应峰,面对金锁峰,环绕磨针井、青羊涧和飞云诸涧。其地势藏风纳气,虎踞龙盘。峰峦茂林环拱,古人称有武陵桃源之境象。南望6000米外的天柱峰,山势巍峨耸峙,金殿辉煌庄严,所以仙家赞誉,五龙宫之地是“拥殿千朵芙蓉”的仙境。
自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在此首创五龙祠,这里就开始了皇家敕建宫观的历史。宋真宗升祠为观,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皇帝又赐额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统治者的重视极大推动了五龙宫的发展。在几代道人的主持下,对应风水,选择地势,精心设计,巧妙布局,依托山势叠砌崇台,按照规制构建宫殿,分别建成正殿、明真、桂籍、蓬莱各殿及配套用房,其风光壮丽岩峻,洞达高广,是八百里武当最早的香火鼎盛的道教圣城。
武当山被世人称为皇室家庙、道教祖庭。那么五龙宫的地位与价值,则是武当道教的祖脉,道教祖庭的祖祠。它不仅从文化因子上塑造了武当信仰核心神的神格,而且影响了几代帝王对道教尤其是武当道教的弘扬态度。唐以前的武当道教活动,没有形成有自身核心信仰体系的形象与魅力。北方水神玄武,由动物神格升为人物神格之后,还缺少一个吸引帝王与天下人注意的事件或故事。于是,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在武当山灵应峰祷雨有灵,解天下大旱,这不仅催生了五龙祠的诞生,而且让武当道教发展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有故事,有人文根脉,有宗教灵应,就有了天下朝拜的理由。皇帝崇道,也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道场。五龙灵应护佑,成为“玄武将军”升为“玄武大帝”的根本宗教信仰动力,从逻辑上完成了对真武信仰的塑造。
一处著名的遗址,一处曾经辉煌的废墟,每个细节都渗透出了历史的信息,充满种种神秘的暗示,这也从时间逻辑上形成与后人种种精神文化的联系。冲破时空的阻隔,打开尘封的光阴,古人的物质文化创造,是一道魅力无穷的人文风景。有时废墟其实是一条横贯古今的河流,我们在时间的岸上,总能久久地回望。
在五龙宫废墟的下面,处处隐藏着道家哲学的密码。我们就从五行来看吧!在武当敕建宗源之始的五龙宫青石海墁的大院内,有五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可口。神奇的是,一井打水,五井都动。相传当年帮助姚简祈雨成功的五气龙君常神游于此,所以名为五龙井。院内还有天、地、日、月四池,其中天、地二池一圆一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天地二池是阴阳观念的象征,而五龙井正好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五龙、五井、天地日月四池,是宗教建筑学上的格局象征,也是武当山这座以玄武水神为最高神祇的大山,对道家哲学教仪的遵循与崇拜。
五龙宫成为武当宫观之首创,似乎是乾坤玄机的孕育,因为围绕五龙宫,似乎有一个信息密集的道家文化气场。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五龙山灵虚岩隐居修炼;北宋前后陈抟老祖,曾隐居五龙宫修炼二十余年。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五龙方圆五里,古木参天,风景优美,适合修仙的岩洞很多,相传早在周朝,尹喜也曾在此修炼,现留有“尹喜岩”遗迹。汉代得道成仙的名士阴长生,传说也是在此修炼飞升,于此留下“长生岩”。至于风雷洞,求雨灵验的传奇故事,更是远近传播。所以,此地孕育出五龙君的神话,那自然是乾坤感应,千古造化了。
五龙捧圣,这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故事。《玄天上帝启圣录》记载,玄帝在武当修道42年,于庚寅年九月初九之晨功德圆满,在升举飞向金殿之时,有五龙神扶持玄帝上升至紫霄峰上,为其解松萝之服,披上天帝所赐冠帔。玄帝飞空步虚于大顶之上,乘坐丹舆绿辇,又由五龙相扶飞升至霄汉天宫,躬朝上帝,到天门下领职。一个五龙辅佐玄帝得道成仙、登峰造极的故事,合情合理地彰显了五龙宫在武当道教系统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经过宋朝末年的战火、灾祸,五龙宫的建筑大多遭到焚毁,残垣断壁在风雨中飘摇。到元代出了两位高道,他们是全真道弟子鲁大宥和汪真常。他们在1273年至1275年“开服五龙、兴建殿宇”,重新修建了武当山道教的根据地,使之成为武当道教的大本营。鲁、汪二人是全真道南传的重要人物,他们选择五龙宫作为教义传承的宫观,是因为五龙对于道教发展可以追本溯源,传承正统。道教历来讲求“固本守元”,万变必循其宗。无论是传道云游,还是新开道场,都不可数典忘祖。五龙祖脉,传承有序,自然成为道家圣地。
元代的五龙宫建筑群,大多毁于元末的兵灾火烧。但在明代洪武年间,尤其是永乐十年大修武当之后,五龙宫又焕然一新。玄帝大殿、玉像殿、祖师殿等宫殿,外加御碑亭、斋堂、云堂、客堂等配套建筑,共有200多间。到嘉靖三十一年又扩建到850多间。香客络绎不绝,香烟缭绕,兴盛之状是可以想象的。
到了清末,国衰则祸多,一场大火烧了东、西、南三个道院。民国十六年,土匪又纵火烧了大殿和玉像殿。大殿抢修后又遭火灾。到1935年夏天,特大山洪暴发,冲毁了南道院全部殿宇。现在仅存42处建筑。
站在五龙宫后峰鸟瞰这25万平方米的废墟,依然有一种恢弘的气息袭来。通过残存建筑,你可以看到脊檐飞举,瓦阵鳞鳞。庞大建筑群纵横呼应,红墙绿瓦间,古木掩映,藤萝缠绕。行走其间,抚摸残垣,移步台阶,甬道磨损松垮,残台破基杂树丛生,砖瓦老石间,弥漫出咏叹不止的沧桑意味。
凭吊五龙宫遗迹后,总会情不自禁地反复想到一个得道成仙的官员,他就是均州太守姚简。五龙求雨成功后,唐太宗下令让他在遇到五龙君的地方修建“五龙祠”,首开皇帝敕建武当之先河。然后姚简又弃官入道,领家隐居武当深山,“志幕虚玄,成真正道”,被尊为“守土镇山之神”。宋代初期,武当山祈雨屡见成效,“却蝗救旱,灵显昭著”,姚简又被封为“忠智威烈王”,敕建庙祠于紫霄宫东大门,名“威烈观”,内奉姚简塑像。姚简不仅是中国官场上一个弃官修道成仙的传奇另类人物,而且也是武当道教发展史上一个奠基创始人物。有了他经历的故事,武当才进入最高政治决策者的精神视野;有了他,从玄武到真武的造神运动,才有了坚实的逻辑起点。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特色人物,从体制内跳到宗教界,从人变成神,给予后人的精神联想非常丰富。
遗址是残存的、冷落的、荒芜的,但五龙宫崇高的历史地位,独特的宗教地位,珍贵的文化价值,都丝毫没有减少。穿越五龙宫的历史云雾,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武当道教最早的灵应效应显现在五龙;由祠升观,由观升宫步步加封在五龙;真武造神的最初依据在五龙;武当道教由民间信仰进入朝廷意识形意最早也在五龙。所以,五龙宫是武当道教发育的祖脉,是武当文化最原始的基因。五龙宫的保护和恢复,是武当山文旅发展的一个关联全局的重大课题。保护、开发、建设好了,是我们追根溯源,拓展武当文化空间,增添武当文旅魅力的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