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八山半水一分田’,如何充分利用好林下资源,让其成为发展野生菌产业的经济优势,进而为农民增添一条致富路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8月30日,郧阳区政协组织邀请市农科院、市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汉江师范学院、区林业管护中心等专家及负责人与当地镇村干部、市场主体、村民代表一起走进白桑关镇高庙村石家坡山林里,围绕“试点推进野生菌产业发展”话题,边走、边议、边协商。
郧阳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属功能性限制开发区,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在守护绿水青山前提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该区发挥区域花栎树等林木资源丰富优势,做出“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的布局,明确由区政协2名副主席牵头组建起“香菇产业指挥部”“易迁社区香菇产业协调指挥部”,全力推动香菇产业发展。至今,全区香菇产业规模从300万棒发展到5000余万棒,带动1万余户3万余人参与香菇生产,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出口额达到6亿元以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0亿元。
为继续做好“靠山吃山”文章,拓宽农民增收之路,今年3至4月,郧阳区政协副主席、区香菇产业指挥部常务指挥长李涛带领政协委员走进白桑关、南化塘等乡镇调研,通过进山入林察看、市场调研、访谈农户等方式,提出“全区林下空间野生菌类资源丰富,建议探索转化为食用菌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等建议被区政府采纳。
8月上旬,李涛组织邀请市区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野生菌市场及保育基地建设”考察团,带队赴云南省昆明市进行考察取经,并形成《野生菌市场及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全镇30多万亩山林资源,为啥仅有200多家村民进山捡拾野生菌鲜品?一是‘靠天收’、收入不稳定,二是农民缺乏野生菌知识认知。”白桑关镇党委书记党建波边说边指着林下一片红色菌,“像这种红颜色的菌子,农民都认为是有毒菌菇。”
“目前,这种鲜品‘红菇’市场售价每斤超过200元。”市农科院副院长吴平华接过“话茬”介绍:“我院将迅速派出技术专班,对您镇野生菌资源进行普查,同步对农民开展野生菌知识普及,对于靠天收的问题,可采取引水入林‘微喷’方式,创造出菌菇所需的湿度。”
“想不到雨后都过两天了,林下竟然还能冒出这么多野生菌,看来,这里确实是野生菌发展的优选地。”来自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周向宇面对林下一片片鸡油菌、牛肝菌、青头菌、乳菇等繁多的品种,兴致勃勃地采下一个个样本后承诺:“我院将在白桑关镇成立野生菌专家工作站,并在校建立白桑关野生菌标本馆,把白桑关野生菌林地纳入师生野外研学实习基地。”
“野生菌出菇丰产期集中在5至10月间,一方面存在收购资金不足、鲜品外销难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提升野生菌产能也是个大问题。”白桑关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君抛出“一串”难题。
“从明年起,我公司将在收购周转资金、促进培育、产品‘精深特’加工包装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机场对接合作,开通‘鲜品野生菌’航班。”“我中心将尽快出台野生菌山林保护培育政策,并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为增加野生菌产量,我所将加快野生菌半人工栽培研究,另外,组织技术专班,对宜菌林植树遮阴、枯枝落叶清理、给水增湿设施建设等促育苗措施给予无偿援助。”……市农投公司、区林管中心主、市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等对相关“难题”一一回应。
当天,恳谈会从现场简短“碰头”有关情况到入林现场讨论协商,历时4个多小时。退休干部、高庙村村民代表胡绪华感慨地说:“会议时间虽短,但解决了林下‘掘金’的难题。不仅厚植了乡村产业兴旺的底子,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路子,真好!”(通讯员 陈新才 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