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湖码头
武当湿地
市民在剑河嬉戏
剑河流域治理成效明显
武当灵溪谷·云野帐篷客度假村(效果图)
(图片均由武当山特区水利和湖泊局提供)
云朵载歌,天空载舞,自由的风冲破围墙的束缚,在空中尽情追逐。孩童们躺倒在碧绿草地,眼眸中倒映着白云蓝天。万籁俱静,幸福像风一样漫开,无边无际……
初秋的清晨,武当山特区太极湖畔的美好一幕,让水环境持续改善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变得具象化。
“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武当山的奇丽和秀美总是令人无限向往。但当你真正踏进武当山,会发现惊喜远不止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亦不止红墙绿瓦、仙山琼阁,古今融汇的“现代感”时刻刷新着人们的美好体验……在这里,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美美与共,美不胜收。
守护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剑河,沈元泽已经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
沈元泽,武当山特区路灯与河道管理所所长,湖北省“幸福河湖共同缔造最美护河员”。剑河黄土垭水库至剑河广场段是他的巡查范围。
剑河,又名九渡涧,是武当山二十四涧之一,发源于武当山金顶吊钟台,经玉虚岩、十八盘、武当山城区,汇入丹江口水库。山中沟谷相应深切成涧,河水汩汩而下,如一架古琴被弹奏得铮铮作响,沿途一座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恰似琴弦上跳跃的音符……剑河,一路蜿蜒、一路欢歌,与西岸的人文古建筑交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剑河全长26.5公里,途经15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47.2平方公里,它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妙之作,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静默地凝视着武当山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代武当山人的珍贵记忆,在当地人心中,它是武当山的母亲河。
“之前由于游客及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剑河水质逐年下降,黑臭的水体人们都不愿意靠近。”谈起剑河被污染的那段历史沈元泽不禁皱起眉头。
守护剑河须臾不可等待。武当山特区迅速按下剑河流域综合改造的“启动键”,开展幸福剑河创建,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全面推进截污、控污、减污、清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如今,剑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说话间,一群白鹭轻盈地掠过水面,像仙子般在空中起舞。
“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白鹭,尤其剑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了鸟的乐园。”在河边休闲的刘女士对剑河的变化赞不绝口,“现在推开窗就是诗和远方,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美好时光。”
傍晚到剑河边休闲纳凉是当地居民心仪的选择,尤其剑河湿地公园颇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剑河湿地公园位于剑河流域中下游,面积22万平方米,是生态滤带、生态河滩、表流潜流相结合的复合型人工湿地。公园中分布着24个直径15米的圆形湿地泡。每个湿地泡高约1.5米,分三层,底层为火山岩,用于吸附水中杂质;中间为垫土层,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最上层为水生植物层,种植有荷花、菖蒲、美人蕉等10余种水生植物,实现了“四季见绿,三季有花”。
“生态湿地泡,除美观外,最重要的是消减水中总磷和总氮,净化剑河水质。我们还在该水域放殖萝卜螺、环形螺,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等各种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在水中过度生长,使水生态环境系统快速重构,促进剑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站在湿地公园的栈桥上,沈元泽一边观察水面情况,一边向我们介绍建设湿地公园的每一份匠心。他是这片水域的管护者,更是剑河湿地公园的建设者之一。
“夏天这里大片荷花盛开,不时有野鸭在水面嬉戏,美不胜收。”2006年,武当山特区成立河道管理处,沈元泽由此成为一名护河员,这18年里,剑河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弦。
剑河的蝶变是武当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缩影。
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段库岸线152公里,全区9条河流河道总长150公里。近年来,该区切实增强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始终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最光荣历史使命,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群众共享生态福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武当山特区武当山街道办事处瓦房河村,道路一旁瓦房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同时一辆辆送学生来该村研学的校车不断驶过,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瓦房河全长约27公里,流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流域90%以上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属于生态敏感区,因此做好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为高质量推进瓦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武当山特区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作为规划编制团队,为流域治理找准特色点、明确发力点、锚定突破点。
在推进过程中,该区以减污为关键点,通过实施无害化厕所改造、垃圾堆放场治理等,有效防治水污染;以降碳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村民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护水环境;以增绿为着力点,实施山水田林一体化治理,修复水生态;以增长为根本点,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水经济。
“得益于村庄整体环境的改善,村内武当快乐谷、武当虹谷国际研学营地的游客大幅增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食宿需求,我们引导村民新建了一批民宿,目前17户民宿已建设完成,还有5户正在建设中。”瓦房河村党支部书记刘飞安笑着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武当山特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守护绿水青山,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走进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梅子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展柜上摆放的系列神仙叶深加工产品——神仙叶粉条、神仙叶方便面、神仙叶茶、神仙叶香水等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产品都是由我们村种植的神仙叶加工而成。”梅子沟村党支部书记蔡协君一边热情地介绍,一边泡开一壶神仙叶茶请大家品尝。经过开水冲泡,神仙叶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梅子沟村紧邻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责任重大,同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致富需求迫切,怎么办?
对于从市生态环境局武当山分局选派至梅子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蔡协君来说,守水护水意识早已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因此,他到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里的基本情况,思考如何因地制宜保护好一库碧水。
只有走发展绿色产业之路。确定方向后,他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偶然发现当地山林间广布一种名为“神仙叶”的野生灌木,用它制作的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神仙叶相关农副产品天然绿色,完美契合武当养生、膳食康养等业态,而且利用村里荒废林场大面积种植,不仅可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说干就干,他迅速找到自己的“娘家”——市生态环境局武当山分局争取相关政策补贴。在局机关和太极湖办事处的合力推动下,村级争取到了200余万生态修复项目资金。2023年,在他的带领下,梅子沟村将闲置的200多亩荒山全部种植了神仙叶。
“我们正准备围绕神仙叶特色资源建设研学工坊,延伸产业链,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以绿色产业守护绿水青山。”蔡协君兴奋地打开村庄新项目建设规划图,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庄的美好未来。从以前的环保执法“尖兵”到如今的“泥腿子”支书,蔡协君早已将最深沉的感情融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无论是背靠大山,还是临水而居,库区的人们始终不忘“守井人”的责任与担当,始终用最朴实的行动探索着“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优良水环境激发澎湃发展动能
傍晚站在太极湖码头眺望,落霞散成绮,湖水静如练。
“一个月后,人们即可从此乘船进入武当山乃至整个鄂西北第一家以水上通道进入的高端野奢帐篷客度假酒店——武当灵溪谷·云野帐篷客度假村。”武当山特区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柯智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武当灵溪谷·云野帐篷客度假村项目位于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龙王沟村,背倚连绵青山,面朝碧波万顷的太极湖,以“水”为景观元素,以“灵”为氛围调性,以帐篷客住宿为卖点,以武当山世界级大IP、太极文化为灵魂,致力于构建集野奢度假、亲子休闲、文化研学、户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华中地区山水度假理想之地。
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加紧铺设草坪,以“玄武”形象为造型的民宿房屋已基本建设完成。
“度假村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侧是开放式的公共区域,设有接待中心、康养馆、户外活动体验区,北侧则是私密性的野奢住宿区,包括特色茶室、一栋集中式住房及十三栋分散式住房。”现场工作工人介绍,这里还建有专业的污水处理站,酒店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将通过净化用于植物灌溉,不排放一滴废水。
据了解,项目投入运营后,将与太极湖度假码头连为一体,首年项目收入预计可达1651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约80个,有力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近年来,武当山特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压实保水护水各项举措,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给人们带来满满幸福感的同时,为特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优良生态环境支撑。
在武当山太极湖新区善水街,太极之夜文旅街区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将于今年“十一”开街。
该项目由1.9万平方米的精品民宿群、7000平方米的沉浸式文商旅街区、以太极文化为主题的“夜游+夜秀”三大运营内容组成。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丰富武当山旅游业态,成为武当山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新地标和新引擎。
隔湖相望的武当山国际武术交流中心内,来自国外的武当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交流切磋技艺……中国的武当山向世界张开怀抱。
作为道教圣地,武当山深谙“上善若水”的深刻内涵。他们从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中汲取“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守水护水、兴水用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澎湃的发展动能。(记者 汪洁琼 李琳婕 通讯员 张修勇 钱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