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经开区全景图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十堰经开区以“双集中”为抓手,抢抓城市向东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路径、强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掀起了构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新高潮。
十堰经开区空港产业园
湖北智能铸造产业园
向新而生 迸发新活力
2024年12月30日,记者在位于十堰经开区的宝路汽车产业园看到,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着改装汽车、焊接汽车大箱。从切割钢材到打磨、喷粉、下线、交付,周期缩短了50%以上。
“在经开区的支持下,我们不仅成为十堰首家与长江供应链签约合作的企业,也顺利拿到了银行760万元贷款。”宝路汽车产业(十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兴珍说,“长江供应链为我们锁定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大幅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我们用银行贷款采购智能化生产设备,有力推动公司技改提能、转型发展。”
做优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是十堰经开区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所坚持的方法论。“十堰每生产10台新能源车,就有8台产自十堰经开区。”十堰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龚百林自豪地介绍,区内具备生产70多种车型和年产50万辆整车的能力。
产业“热带雨林”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该区作为全市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以思想观念的“新”破除空间格局的“小”,以体制机制的“新”扭转发展动能的“弱”,以“联创区”建设为引领,加强与湖北自贸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全方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开放型经济综合水平,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十堰经开区空港产业园的赛力斯(湖北)汽车制造基地,生产线繁忙有序,采用全球领先的柔性生产工艺,实现了生产线上各类车型、各种颜色瞬时切换,不仅能同时生产油车、电车,还能生产微型商用车、乘用车。
近年来,该区坚持“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整零协同”,引导辖区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转型,擦亮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区”“商用车智能化专用化研发制造产业集群”等金字招牌,全面提升产业能级。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开区始终把推动对外开放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质量、拓展开放空间,走出了一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该区国企参股的上海觅亿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为例,2024年12月2日至4日,该公司携手十堰百余家企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法兰克福汽车展上,同期举办“武襄十随——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商机对接活动,利用国际展台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推介十堰本土企业、延长汽车及零部件供应链。
“我们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产业研究院。”该公司总经理刘鹏介绍,公司积极与市招商服务中心、十堰经开区驻长三角招商服务专班协作,吸引38家企业和组织入驻十堰(上海)离岸创新中心,为我市外向型企业搭建起出山出海通道和国际合作平台。
近段时间,位于十堰经开区港澳台工业园的广瑞集团(十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合理调度生产规划,尽全力完成比亚迪、东风商用车、三环集团等重点客户的铸造件生产任务。
该公司总经理夏成林介绍,公司在十堰经开区投资建设的智能铸造产业园,购进了国际、国内先进生产线,实现造型、熔炼、浇铸等近10道工序自动化生产,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优良率,由原来68秒下线一箱产品缩短为36秒,产品优良率至少提升15%。
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头等大事”,爱“拼”才会赢,但“拼”招商引资并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新形势下,我们已经从单一项目的招引迈向产业生态的构建,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进一步掌握招商主动权。”龚百林说,广瑞集团(十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以“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为导向,致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铸造生产基地,将有力推动铸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助推铸造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湖北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电动乘用车
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开幕式现场
向高而攀 激活新动能
位于十堰经开区的东部综合污水处理厂占地14亩,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吨,2023年5月联网运行,主要收集处理周边60多家企业生产污水及周边约3万名群众生活污水。在此基础上,该区新增用地8亩,扩建首个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工业污水1500吨,于2024年投产试运行,用于处理龙门工业园、温州工业园、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涉污企业工业污水,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处理好污水,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行走在十堰经开区,但见青山碧水映衬蓝天白云,大美生态与绿色生产美美与共。
近年来,该区坚决扛牢“守井人”职责,坚持以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座宜居宜业、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崛起在世人面前。
加强环境保护,是加速城市更新、加快产业转型的基础。该区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提质,实行“沟岸户”协同治理生活污水措施。2024年,该区县域跨界水质月度考核4次全市第一、2次全市第二,泗河流域经开区段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优良率达100%。
走进十堰经开区白浪街道中观社区五鼎小区,只见小区地面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谁曾想,两年多前该小区还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小区。
“我们按照民主协商、事务共议原则,收集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小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邻里关系更亲密了。”该小区党支部书记周本超介绍,小区成立自管小组,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标。
人,既是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焕发活力的源泉。如何做到产业引人、城市留人?十堰经开区正经历着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重要蜕变,按照“双集中”思路,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致力实现功能合理匹配、产城深度融合。
“客官里面请!”在十堰经开区热门餐厅“农耕二张烙馍村”的门口,迎宾人员鞠躬欢迎每一位走进餐厅的顾客。
“这儿以前是东风小康老厂房,我原以为要拆掉了,没想到不但保留了下来,还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好多人来拍照。”市民杨先生感叹道。
华灯初上,十堰经开区如魔术般展现两幅图景:一幅浓郁热烈,一幅清秀安静。鳞次栉比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路人、车水马龙的街道、静谧安逸的公园……冷热、动静之间,谱写了一曲产城融合的“城市之歌”。
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需要办好人居环境改善的“头等大事”。该区科学编制战略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东风50学校改扩建等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失能特困老人养护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力争城镇体系建设成效走在前列。充分考虑各板块呼应联动,助推城市开发建设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
G316十堰城区黄连垭至艳湖段新建工程(黄连垭至战马沟段)开工
十堰经开区入选“2024投资环境质量十佳产业园区”
茅塔河十堰经开区段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向远而行 描绘新画卷
隆冬时节,行走在十堰经开区,企业车间内,工人争分夺秒赶制订单,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之态。
抓企业就是抓发展。2025年,十堰经开区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主体“聚能”、核心技术“强能”、成果转化“释能”、政务服务“提能”、要素保障“赋能”等行动,循“新”出发、向“质”而行。
做强做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易捷特新车型导入、赛力斯增程式新车型试制及量产,推进东风特汽氢能重卡项目达产达效。完善专用车产业链,搭建专用车运营平台,推动专用车由生产制造向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拓展。开展技改提升、数字化转型行动,巩固“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行业优势地位,力争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新物种及瞪羚企业3家。推进产业向新向绿,布局制氢、储氢、加氢产业链,招引培育氢能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建设十堰“车路云一体化”先行区,推进东风悦享无人驾驶公交商业化示范运营,引进必应货滴、开源网安等企业布局无人驾驶应用场景。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强化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行政审批、综合管理、应急保障等职能,实现“政府+市场”共治。深化联创区建设,清单化落实“321”工作部署,形成一批制度性创新成果。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新增2个省级海外公共仓。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加强与深创投、长江创投等合作,发展产业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
笃行实干结硕果,奋楫扬帆展宏图。在新征程上,十堰经开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奋勇前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为十堰加快建设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贡献新力量。(记者 余杰 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