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其中描写的植物有150余种。房县植物和文学爱好者张忠文历时五年,跑遍全县20个乡镇,实地调查植物近千种,拍摄植物视频超过1000GB(GB:吉字节),撰写整理40余万字,出版发行《房县诗经植物》一书,为《诗经》中的131种植物“立传”。
弥补《诗经》研究领域空白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记者翻阅《房县诗经植物》一书后,才知道《诗经》中描写的卷耳、芣苢、葛藟等植物,原来是十堰农村荒郊野岭、田间地头常见的苍耳、车前草、野葡萄。
“最初调查这些植物,只是业余爱好,没想到还能出书……”今年50岁的张忠文热爱房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2018年,他开始调查《诗经》中的植物,2023年整理成书,于2024年12月20日出版发行。
轻抚新书封面,他激动地说:“房县属南北过渡地带,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植物兼而有之。这些年,我为了调查房县植物,足迹遍布20个乡镇,总行程上万公里。”
翻阅400余页共43万字的《房县诗经植物》一书,似有清新怡人的草木香气扑面而来。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记述了《诗经》中生长在房县的131种植物名称、形态、作用等。
一位喜爱《诗经》的读者说:“读了这本书,我再去乡间走走,遇到书中提到的植物,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就像街头邂逅久别的朋友,能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
被房县人引以为傲的《诗经》为何根在房县?房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房县诗经植物》主编董诠闻给出了答案:“该书让植物开口说话、为房县代言,一定程度弥补了《诗经》研究领域空白。”
张忠文在野外进行植物调查。
为“诗经文化之乡”提供佐证
1975年,张忠文出生于房县白鹤镇一户农民家庭,自小就和野花野果打交道。那些与他童年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植物,被一一收录在《房县诗经植物》一书中。
张忠文回忆,在他童年时,自家房前屋后长满苎麻。为补贴家用,他将苎麻枝条的表皮削下来搓成麻绳,卖到供销社换钱;母亲从地里劳作归来,篮子里总会装着几把野豌豆苗,可清炒、可凉拌,清甜可口;漫山遍野的柘树果、猕猴桃,是小伙伴们最爱寻觅的“零食”……
渐渐地,张忠文明白了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后来,他在学校系统学习植物学知识,更加热爱植物。参加工作后,他喜欢在家中和办公室养几盆植物,为它们的绿意盎然而愉悦,也为它们的衰败枯萎而神伤。
一次,张忠文阅读《诗经》时发现很多美妙句子都与童年所见植物有关。“《诗经》的305篇诗歌中,有142篇提到植物,涉及植物150余种,其中许多植物是现在常见的。”
2018年,一个念头在张忠文心里萌芽: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知识,对《诗经》中的植物进行调查和整理,为房县“诗经文化之乡”提供有力佐证。他自费购买图书资料、交通工具、照相器材、野外装备、存储设备等,每逢周末、节假日,他便骑车或乘车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
《房县诗经植物》之枸骨
《房县诗经植物》之红蓼
《房县诗经植物》之紫云英
(本文图片由张忠文提供)
历经艰辛始终不放弃
“萌发一个念头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艰难。”张忠文说,此前房县没有开展过全面系统的植物资源普查,除大豆、韭菜等百姓熟知的植物外,大多数植物需要反复辨认。
“有些植物,冬季是否落叶、春夏是否开花、秋天结果如何,最少需要调查三次。”他说,为拍摄一张理想的植物图片,常常骑行上百公里;为确定一株植物的名称,经常查阅资料到深夜;为印证《诗经》中某一植物生长在房县,曾在深山野岭迷路并受伤……
一次,张忠文在相关研究资料中了解到房县野人谷自然保护区有《秦风·终南》一诗记载的珍稀植物楠木,于是欣然前往。不料,登山途中他一脚踏空,摔下石坎,顿时晕了过去。“醒来后,我感觉左肩非常痛,挣扎着坐起来,全身直冒汗。休息了一会儿,我咬牙骑车返回县城,经医生诊断为左肩胛骨骨裂,三个月才痊愈。”
在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多次寻找楠木无果,他又到九道乡、上龛乡等地寻找。“两年多过去,仍无进展,我以为楠木在房县已经灭绝,渐渐不再抱有希望……”2021年4月初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骑车来到县城南郊一处狭窄的山谷,溪边一棵高约九米、疑似楠木的大树引起他的注意。
张忠文拍下照片,回家通过查阅书籍、软件识别,认为这便是自己寻觅已久的楠木。为进一步确认,他专程前往十堰秦巴生态植物园、四方山生态公园,与园中种植的楠木进行比对。2022年,他邀请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楠木研究专家费永俊教授到房县实地考证,终于确定自己发现的这棵树为楠木。(记者 韩玉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