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汇入汉江之处,是为丹江口,这里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一泓碧波三千里,清澈的丹江水由此出发,不舍昼夜一路向北,抵达北京滋润着首都人民的心田。
白杨坪林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为了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多年来,丹江口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守住库区生态安全底线。该市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农业生态保护的亮眼答卷。
喜看绿色千重浪
生态农业发展蹄疾步稳
均县镇爱媛果冻橙喜获丰收
七月,走进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怀家沟村的“智慧橘园”,一棵棵橘树“住”在温室大棚里,享受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园内数智控制展示厅的大屏上,大棚里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数据一目了然,柑橘从种植到结果均实现数字智能化管理。温室大棚里出品的“甘平”,因种植条件极其苛刻、品质要求较高,被称为柑橘中的“贵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公斤售价达200元左右。
从均县镇怀家沟村来到该镇寨河村奔富智慧渔业基地,80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里,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依次排开,每个鱼桶均配备现代科技装备,能测量水质、水温,还能自动增氧,实现了“鼠标一点轻松养鱼”。一个桶的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通过内循环系统和三级沉淀过滤,实现了“好水养好鱼”。该养殖基地负责人许文化介绍,养殖基地的尾水处理达到环保标准,2023年共养殖25万余公斤鱼,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向“绿”而行,向“绿”而兴。近年来,丹江口市结合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精心制定并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科技培训走入田间地头
2023年,丹江口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3.81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改造升级,柑橘、茶叶等特色种植业增势明显。作为中国较大的鲜食柑橘生产基地和湖北省重要的柑橘产区,经过多年发展,该市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总产量达30余万吨。
该市立足水资源优势,一方面加快推进养殖产业生态转型,以陆基循环水模式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养殖体积达30.5万立方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26万亩,渔业年产量达3.45万吨。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水饮料之都,形成了“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资源加工产业链。从农夫山泉到本土品牌“武当山水”的裂变,丹江口市的水饮料产业实现了由“一家独大”到“多点开花”的繁荣发展局面。
目前,丹江口市拥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8个,丹江口翘嘴鲌荣获“湖北国家地理标志金奖”,习家店镇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增减”之间做文章
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遏制
丹江口市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江北片区)项目开工
7月10日,丹江口市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江北片区)项目在蒿坪镇卢嘴村举行开工仪式,拟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大型生产车间和标准化实验室,购置各种大型生产处理设备及环保设备,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将动物粪便、秸秆及各种果渣等多样化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效有机肥料。
项目建成后,年可收集处理畜离粪污15万吨,辐射江北片区5个乡镇,以“生物质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采用生态产业化路径,无需将禽畜粪污干湿分离,直接在化粪池内对尿泡粪或粪尿混合物进行快速处理,可在4个小时内完成无害化利用,无运输中的二次污染,全面解决了传统畜禽粪污处理方式中污水、沼液、沼渣处理的难题。该项目不仅有效利用畜禽粪污,而且帮助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大大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打通绿色养殖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丹江口市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2021-2025)》,坚持源头控制,将过程清洁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统筹考虑水、肥、药等生产要素使用和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产排状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化肥农药减量成效明显。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2023年,该市农药使用量917吨,农药总体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力度加大。该市现有规模以上养殖场115个,已全部实现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养殖暨污水处理项目,通过卫生圈舍改造、完善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实现清洁生产。
废旧地膜实现全部回收
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效较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开展以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堆沤腐熟有机肥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等形式的肥料化利用。今年以来,小麦机械收割面积12万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2.5万吨;油菜机械收割面积6万亩,秸秆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1.22万吨。开展农膜回收利用,今年发放便于回收加厚高强度地膜198吨,推广面积24万亩,建立了5个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示范区、17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和2个大型收储中心。截至今年6月,回收农膜量达到309.47吨,年均可制造1500吨以上木塑等生态环保产品,直接减少森林生态破坏,节约木材价值达1200万元。
阡陌沃野绽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
习家店镇杏花村“三花”烂漫
7月15日,记者从丹江口市城区出发,沿着环库公路一路向北,来到习家店镇杏花村。
村民朱辉定的家在该村3组,两层小楼,3米宽的入户水泥路,连着7米宽的通村柏油路。“以前通村路窄,入户路是土路,下雨天出门一脚泥。”朱辉定看着眼前的柏油路感慨地说:“除了路,卫生环境也变好了。以前村内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旱厕猪圈随处见,露天垃圾臭气熏天,通过环境整治,如今越住越舒心。”
杏花村位于汉江小支流大柏河流域,2023年大柏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杏花村开展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畜禽养殖等“革命”,铺设污水管网13公里,改建卫生厕所230座,实现全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新建集中养殖区3处,修建标准三格式化粪池6处,实现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全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100%,实现了绿色蝶变。
精细管护石鼓镇中药材研学基地
生态佳,乡村美。近年来,丹江口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市现有卫生厕所57662户,卫生厕所普及率94.5%。农户垃圾收集设施配备率80%,村庄、集镇环卫设施配备率达100%,集镇环卫清扫保洁清运率达100%,乡镇垃圾清运、处理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建成标准化生活污水处理站160个,7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乡镇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1.3%,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开展小微水体摸排,对具有汇水、输水、排水、蓄水功能的堰塘、山塘、支沟、偏河等,通过清理“四乱”、疏浚河道、栽植水生生物等措施进行整治,该市276处农村小微水体得到了有效治理。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丹江口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0个、“省级生态村”52个、省级生态镇1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0个、湖北省绿色乡村2个,其中习家店镇茯苓村荣获“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称号,六里坪镇狮子沟村等15个村获评省级“宜居村庄”。
结语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厚植最美农业底色。
丹江口市将继续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目标,树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紧紧围绕“4个两”(即“两减”,持续加强农药和化肥减量;“两治”,持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两用”,持续加强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两保”,持续加强耕地和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工作,推动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丹江口篇章。(记者 毛以国 杨柳 特约记者 周玉娟 顾珊 图片均由丹江口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