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示范城市和标杆城市

我市“五大行动”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日期: 2020-08-28 09:03:48
来源: 十堰日报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照“优于、高于、宽于”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中“黄金30条”标准要求,着力做好“统筹协调、安排部署、督办检查、考核评价、示范推介”五项工作,扎实开展“五大行动”,致力把十堰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示范城市和标杆城市。

  开展思想大解放行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以有行动上的突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疫后重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上下对标先进地区,利用与北京对口协作的有利条件,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深入查找我市效率不高、放权不够、服务不优、作风不实等方面问题。聚焦企业所思所忧所盼,在设身处地、千方百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中解放思想、提升服务。

  开展系统大升级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程度集中集成政务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办并办,加快实现由“分散办理”向“一网通办”转变。大力推进市级政务云平台软硬件扩容,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目前,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已联通110余家市直单位、718家县直单位、130个乡镇 (街道)、1895个村(社区),市级认领发布事项4622项,可网办事项1519项,可网办率达99.73%。大力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月均受理办理网办件达1.7万件;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共梳理县(市、区)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257条,汇集数据1.285亿条、证照40.6万件。联合七部门发布《十堰市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并联审批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步办理,5个工作日内办结。推进“互联网+监管”,出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认领抽查事项581项、录入检查人员信息3186条、录入检查对象信息12229条。创新招投标方式,与佛山、重庆、大连等26个城市开展合作,实现异地评标交易项目153个,招标金额达40.9亿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办法,确定首批市知识产权专家库入选专家15名,推动东风锻造等4家公司专利获批省专利产业化资金支持项目。提高破产办理质效,成立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企业破产费用保障基金,采取“法院+互联网”方式推动破产审判。

  开展问题大整治行动。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对照国家确定的优化营商环境18项指标和省优化营商环境30条的最高标准,逐条逐项比照分析,一项一项找差距,一条一条抓改进。紧盯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行政执法、公平竞争、政策兑现、招商诚信、政商交往、干部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探索实行营商环境季度“好差评”,让企业对部门的服务进行打分,对差评的实行问题倒查、100%限期整改。对所有企业和群众实名提出的意见、建议或投诉举报,实行首办负责、100%限期反馈。

  绿色实践:厚植绿水青山优势

  “绿水青山是永不衰败的产业,是永不贬值的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郧阳在科学发展中寻求双赢答案。

  郧阳生态保护工程一开始就在高起点上有序推进。在生态防护体系构筑上,该区坚持把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小流域禁垦坡度以上范围,实行封禁和退耕还林,以生态修复为主;对生产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地方,以生态治理为重点;对小流域缓坡地带水土保持措施完善、水土流失轻微的区域,以生态保护为主。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河长、山长、路长、组长、警长“五长共治”,扎实推进汉江经济带“双十”工程,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力推进汉江、堵河水域退捕禁捕工作,692艘渔船、1381位渔民全部上岸安置。高标准建成卧龙岗等69个移民新村,修建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19座和村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511个,探索实施垃圾、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90%以上。

  严格落实“控改补建”要求,铁腕治绿,见缝插绿,持续复绿,让郧阳满目青山滴翠,一江清水长流。先绿化近山、低山,后绿化远山、高山,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18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498平方公里,人工造林25.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1.6万亩、裸露山体生态修复3250亩。

  近年来,郧阳淘汰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下,先后拒绝近百家共投资20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一批企业。“效益再好,只要污染环境一概关掉;投资再大,只要破坏生态一概不要。”区委书记孙道军的话语斩钉截铁。

  金色富民: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如何把郧阳连绵不断的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变成致富百姓的金山银山?

  郧阳在植绿、护绿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技术食品药品、新材料科技环保和香菇、袜业为主导的“三新两业”产业体系。

  郧阳区以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平台,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铸锻、液压、建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大运汽车、耀荣木瓜、天圣医药、万润新能源、长江医药星等100多家高产能、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环保企业进驻园区,40余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成功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以“香菇小镇”针织产业扶贫项目为龙头,以柳陂袜业产业园建设为支撑,加快打造中西部“袜业之都”;深入发展香菇产业,以裕佳公司为龙头,以谭家湾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为基础,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力争形成香菇产品深加工配套体系,初步实现了郧阳产业发展由粗放低效向绿色高质量转变。

  工业结构调整大刀阔斧,高效生态农业渐入佳境。积极推进生态、经济、产业 “三化融合”和一二三产业 “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农业围绕“蔬果畜药油”主导特色产业,新建十堰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园,发展木瓜、柑橘、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培育绿色规上企业150多家、产业大户520家,认证“三品一标”92个。建成虎啸滩、九龙瀑、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招牌景区,精心打造樱桃沟、王家学等乡村旅游示范点。

  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2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截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脱贫48100户162539人、出列贫困村85个,贫困发生率由35.63%降至0.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65元,同比增长10.64%,顺利通过省脱贫摘帽验收。

  山更绿了,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50.66%增长至2019年66.24%;天更蓝了,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90%以上;水更清了,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郧阳区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湖北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座生态滨江新城正在汉江河畔拔节成长。(通讯员 吴江 赵永峰)


编辑:段凌霄

责编: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