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在传统医学中,三伏天一直被视为养生黄金期,大众也非常看重三伏养生,坊间因此流传了很多养生观,比如三伏天不能吃冷饮、最好别开空调、要出汗排毒等。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呢?首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为我们分享了三伏养生防病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问:中医理论是如何看待三伏天的?它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刘清泉:《黄帝内经》中提到一个词叫“外感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夏季最盛的病邪是暑。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夏季有一段时间被称为“长夏”,就是大家常说的三伏天。这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段,由于地气上升且多雨,呈现出湿热的气候状态,容易导致暑病。不过,这种气候对健康人而言影响不大,但会给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弱者和急性疾病发作者带来不利影响,这类人学会如何在三伏天养生非常重要。比如,三伏天要特别注意防晒降温,防止暑热引发中暑,因为一旦中暑,轻者影响工作,重者有诱发热射病的风险,可危及生命。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是人在烈日下劳作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机体受热引发,防晒降温就能预防这种中暑。阴暑则与夏季过量饮用冷饮、长时间吹空调、涉水淋雨等因素有关,是机体受寒后的表现,可见,过度贪凉“解暑”可能会适得其反。
问:古代没有空调、冰箱,那时的人是怎么过三伏天的?
刘清泉:在古代,皇亲国戚到了三伏天就会寻找避暑胜地,挑选气温二十五六摄氏度、湿度适宜的地方度夏。普通百姓享受不到这种待遇,没有制冷设备,还得在大热天劳作,于是就想到制作饮料防暑降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尝试用乌梅制作乌梅汤,以此来生津止渴、消除暑气。历代有很多以乌梅为主,添加了甘草、陈皮等中药的饮品,都有不错的消暑效果。
问:对于现代人来说,三伏天适合喝什么代茶饮?
刘清泉:防阳暑可服用“乌梅山楂防暑饮”,具体方法是取乌梅干和山楂,泡发20分钟,再连同甘草、陈皮、桂花或玫瑰花、蜂蜜和冰糖适量,用养生壶煎煮后频饮即可。防阴暑可服用“防暑茶搭子”,具体方法是取茉莉花、薄荷、竹叶、莲子心、藿香、苏叶,泡水代茶饮用,早晨、中午、下午各喝一杯。
问:三伏天中暑、腹泻等问题,中医有哪些预防和缓解方法?
刘清泉:腹泻主要以预防为主,平时脾胃不好的人尽量不吃冷饮和剩饭剩菜,食材务必新鲜。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取一小把米放入锅内,多加点水熬煮,煮熟后取750毫升的米汤,放入约一啤酒瓶盖的盐,搅拌均匀后服下,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如果出现中暑症状,需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温度以二十六七摄氏度为宜,然后中暑者可喝点温水,使身体微微出汗,就能慢慢解暑了。此外,藿香正气散等中药、按摩针刺等中医外治法也可以应对中暑,不过需要由专业中医师来辨证施治。
问:既湿又热的三伏天,为什么要注重养护阳气?
刘清泉:实际上,人体阳气和阴气的总量应该是一样的。夏季,人体阳气从内脏跑到了体表,很容易散掉。此时养阳,就是把散掉的阳气补回来。散一点,补一点,使阳气不至于减少。入秋后,阳气从体表回到体内,阴阳才能平衡,人就不易得病,慢性病患者则不易复发,进而平稳地度过节气变化。因此,夏季不能做损伤阳气的事情。比如,运动到大汗淋漓,出汗的过程会带走一些阳气,这时可以喝点热饮或吃点温阳的食物来补阳。胡椒热汤面是北京人比较喜欢的一种餐食,热汤面里加了胡椒粉,有补阳效果。因为出汗伤阳,所以天气炎热时可以适度吃点冷饮,尤其是身上特别热时,吃点凉食可以迅速止汗、调整体内气机、保护阳气。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可以稍微多吃些,年纪大、脾胃虚弱者应浅尝辄止。
问:如何看待三伏养生最好不吹空调、要出汗排毒等说法?
刘清泉: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因人而异。慢性病患者和虚寒体质者需要少喝冷饮、少吹空调,不然容易腹胀腹泻。健康人群可以科学地使用空调和品尝冷饮。空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能营造舒适的环境。当我们汗如雨下,从三十多摄氏度的户外来到二十多摄氏度的空调房,不仅体感舒适,还能避免耗损阳气。需要提醒的是,使用空调时,要保持适宜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摄氏度,并注意开窗通风。
问:有哪些特别适合三伏养生的食物?
刘清泉:三伏天的饮食要以清淡、有营养、不伤阳气为原则。炒菜时,多放点姜丝可以养阳祛湿;用大棒骨熬出高汤,加点带皮的冬瓜,制成冬瓜汤,健脾利湿又开胃;也可以烫点蔬菜,与豆腐、瘦肉、鱼丸等一起搭配着吃,既保护脾胃,又营养均衡;如果平时出汗量大,要吃点羊肉,再喝一些羊肉汤。当然,中医更提倡在夏季吃点“苦”,比如苦瓜、莲子,都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苦味食物不可过量食用。
问:三伏养生适合哪些人?对于哪类疾病的调理效果最好?
刘清泉:虽然三伏天对健康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三伏养生大众皆可用,对防治慢性病很有效。所谓“冬病夏治”,说的是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可趁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使“冬病”减轻或消失。常见的“冬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另外,亚健康人群,比如手脚冰凉的女性,也可以趁三伏天改善体质。
问:三伏天冬病夏治有哪些具体方法?
刘清泉: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源自清代医家张璐撰写的《张氏医通》,记载为“白芥子发泡疗法”。三伏贴也称为天灸,是指在炎热的天气下,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古时主要用来治疗哮喘。但是,传统天灸的起泡过程可能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如今北京中医医院调整了白芥子的剂量,使得皮肤发红而不起泡,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别是孩子秋冬反复出现的感冒咳嗽,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除了三伏贴,耳穴压丸也是适合三伏天进行的一种疗法。耳穴压丸一般是用王不留行籽刺激特定耳穴,通过对耳体相应经络脏腑的刺激,达到调理脏腑经络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治疗呕吐,可选用贲门、枕、神门、交感等反应点;治疗腹泻,可选用脾、大肠、小肠、内分泌、皮质下等反应点;治疗头晕,可选用神门、枕、心、肝等反应点。耳穴压丸贴好后,用拇指、食指轻柔捏压,直至耳廓出现热、胀、潮红,每天按揉3~4次,每次2~3分钟。每个疗程5~6天,需治疗3个疗程。耳穴压丸治疗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不可自行操作;睡前1小时内不要按摩,尤其是神经衰弱和失眠者。(文字来源《生命时报》,本文略有删减)